← 返回

漫谈中国电动车厂商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

与欧美日各大主机厂在自动驾驶上的缓慢推进不同,各种电动车厂往往更为激进的推动自动驾驶软硬件的落地。尤其是在中国市场,各家造车新势力在堆完各种参数后,唯一能差异化的就是自研自动驾驶的软硬件。

硬件配置

下表依照 2022 年的销量排序(只列入了明确有自动驾驶量产计划的车企,部分新进品牌未计入统计)

主机厂 解决方案 量产时间 来源引用
比亚迪 英伟达/地平线 2023 1 2
上汽通用五菱 大疆 2022 1
特斯拉 自研 FSD 2019 1
小鹏 英伟达 2020 1
理想 英伟达/地平线 2022 1 2
蔚来 英伟达 2022 1
北汽极狐 华为 2022 1
吉利极氪 Mobileye 2021 1
长安阿维塔 华为 2022 1
上汽智己 英伟达 2022 1
上汽非凡 英伟达 2022 1

从统计来看,绝大多数车企走的是硬件外采软件自研的路线,硬件规格上也高度一致:

  1. 算力达到 500 TOPS 水平
  2. 一颗或多颗的前向激光雷达
  3. 一颗或多颗的毫米波雷达
  4. 4 到 6 颗环视摄像头 (3MP+)
  5. 前视多焦距摄像头或双目摄像头(8MP+)
  6. 车身周围的超声波雷达
  7. GPS/IMU

与大多数厂商不同,特斯拉坚持使用纯视觉的解决方案。从第一性原理来看,纯视觉确实可以达到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(与人类驾驶者对应)。但是纯视觉方案高度依赖机器学习方向研究的进展,并且需要匹配相应的算力(包括 inference 和 training),算是最难走的路线。

软件与算法

不过硬件堆满是否就足够呢?这些国内主机厂里,除了极个别的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,绝大多数主机厂在软件开发上都有着巨大的不足。现阶段来看,引入算法提供商一起做开发是大多数厂商的选择,另外华为、大疆和 Mobileye 也会提供类似于黑盒的方案。

开放平台还是黑盒方案?

上汽老总之前发表过一番有关 “主机厂灵魂” 的言论,从其中不难发现,软件定义汽车是大势所趋,主机厂也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软件和算法是未来汽车工业的核心。这儿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,未来的汽车行业是各家采用私有方案,还是会拥抱某个开放平台?

  1. 类似特斯拉这样激进的车厂,很难有第三方的解决方案能满足其需求,唯一的出路就是从硬件到软件都走自研路线,最终形成类似于苹果的封闭式产品。
  2. 对于刚刚涉足自动驾驶领域的传统主机厂,选择开放硬件平台或是黑盒方案取决于其推进软件自研的决心。采用华为、大疆等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大大缩短从设计到量产再到上市的时间,对于抢占先机会有帮助。
  3. 蔚小理之类的造车新势力在差异化自动驾驶能力上决心更强,在拥有一定规模的软件和算法团队的基础上,他们往往会选择英伟达之类的开放硬件架构,并从零开始实现自己的软件栈,最终形成自己的软件护城河。

展望

随着大算力车载芯片和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普及,L2+ 级别的自动驾驶会在 2024-2025 年期间全面落地。一个大胆的预测,不论是主机厂还是供应商,在中国市场拿下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胜利,将意味着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长期优势。